其人其才其书

霍景 作

张鹤龄 书法展

2006年六月,张鹤龄先生在他古稀华诞之时,举办翰墨生涯六十年书法艺术展。真可谓人书俱老,双喜临门。兴奋至极,逞强命笔,借此时机,对张鹤龄其人其才其书抒发一些感慨。

其人

张鹤龄先生待人热诚,诲人不倦,谦逊豁达。他坎坷一生,逆境中奋进,在文学和书法方面颇有成就。在亦师亦友和近邻交往中,我深切地感到:他具有哲人的睿智,文人的豁达,师长的情怀。

在剧团工作期间,张鹤龄全身心地投入,凭着一股“咬定青山不放松”的毅力,闯难关,攀高峰,排演之余,研读戏剧专著,总结实践经验,涉猎编剧、导演、表演、剧务乃至舞台装置、灯光布景、音响效果等,集多种艺术门类与特技于一身。付出了超常的劳动,展露了非凡的才华。

张鹤龄 书法展

他平生待人处事,重情义、讲诚信、 淡泊名利。不论何人求书、求学、求知,不论身份高低、年龄长幼,都是以礼相待。诚恳守信,一诺千金,从不失言。几十年间,无论在工作中或参与各种书法艺术活动,从不计较个人得失,不逐名利。在当今现实生活中,能做到“不以物喜, 不以己悲”。保持文人的至尊形象,确实难能可贵。他为扁鹊祠皇天后土殿撰写的一幅对联:“处人事以观心地,殿后土而载皇天”。即可视为:是劝世之词,亦是他自律鉴言。

张鹤龄 书法展

其才

张鹤龄先生虽然过早地步入社会,没有机会求学深造,可他却睿智聪慧,勤奋好学。他治学态度十分严谨,所学诗词歌赋以及各种书体笔法,不仅要知其然,还要探隐索微,知其所以然。正因为他有这种锲而不舍的学习态度,纵然学历不高,学识却很渊博。所以,他才能创造出不少优秀作品,流传于世。

张鹤龄先生经常谦逊地自谓:“悟性不高,努力尚可”。但他确实是位多才多艺之人。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期,从事戏曲改革工作,便成为专业编导。在工作中刻苦自学,凭着他那一股“不干则已,干就拼命”的劲头和毅力,很快便成为戏剧艺术方面的“全面手”。先后受到郭沫若、田汉、乔羽、贺敬之等多名文学艺术界专家们的教诲指导和好评。在戏剧编导方面,成绩斐然,不断受到嘉奖。

张鹤龄 书法展

文革之后,张鹤龄先生从事工会工作,利用业余时间,完成了全国重点社科项目《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》的搜集和编篡任务。主编出版了《邢台故事卷》,《周公与桃花女》和《郭守敬故事》等书。创作了二百余首(幅)的诗、词、楹联。自撰自书的小楷字帖《书法三字经》和书法专辑《苦索斋墨韵》等先后出版问世,受到广大书法爱好者的喜爱。数年的艰苦奋斗,曾两度被评为劳动模范。荣获国家级奖励两次,省部级奖励十余次,荣立三等功三次。

张鹤龄 书法展

其书

张鹤龄先生六十多年来,一直以碑帖为师,以笔墨为友。研习书法已成为他的人生乐趣,他的生活嗜好,甚至可以说:已成为他生命的组成部分。他不懈的追求,努力地探索,不断地创新。天天伏案,持之以恒,使书法艺术不断提高,身体也日益健康。其书法艺术已达到:用笔雄健,结体严谨,章法自然,古朴端庄,凝重洒脱。古朴中透着隽丽,稳健中透着灵动。点画之间显现出书法家的深厚功力。真乃形神兼备,刚柔相济,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。

张鹤龄 书法展

张鹤龄先生创作书法作品,态度十分严谨,从不敷衍应付。他始终坚持“古不乖时,今不同弊”的原则。不追时髦,不趋时流,决不脱离群众,悖逆传统。他创作的作品内容,大多是自撰自书,有极强的针对性,借以激人奋进,警世劝人。

张鹤龄先生在书法领域里,也是个多面手,篆、帛、隶、楷、行、草各种书体都有相当造诣。他的楷书,取颜书规整、大度之长,写出秀丽不俗之风。他的小楷,用笔讲究,潇洒飘逸,风流倜傥。他为各地商号、旅游胜地,书写了不少匾、额、楹联、摩崖刻石,或俊美秀丽,或苍劲刚健。常常让人望字兴叹,流连忘返。

他对甲骨、金文、石鼓、秦篆皆有涉猎。他的大篆古朴典雅,厚重、端庄、严谨、灵动。为其探研汉帛书,打下了应变基础。

汉帛书埋在地下两千多年,不为人所知。二十世纪七十年代,才出土问世,得见天日。九十年代初期,张鹤龄先生发现了汉帛书,甚感兴趣。便搜集资料,日夜研习,广采诸家之长。将帛书的发展、演变、用笔和体式特点,进行了归纳。或强化、或弱减,有取有舍,化古融今,化小为大,去粗取精。凭借他常年的积累,厚积薄发,形成了具有汉帛书、古镏形、章草意、行楷法、淳厚大方,卓尔不凡的独特风格。张鹤龄先生不愧为当今我国书写汉帛书的佼佼者。

霍景, 邢台市政府办公室原地方志副主任、副编审

发表于《牛城晚报》2006年六月十五日 副刊 (翰苑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