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么是帛书

张鹤龄 作

唐代书法家韦续在《五十六种书并序》中说:“所谓依类象形谓之文,形声相益谓之字,著于竹帛谓之书。”可见帛是书写的材料。“帛者,缯也。”即丝织品之总称。帛书就是书写在锦帛之上的文字。

汉帛书 醉春风

古代同时期使用的书写材料除丝帛外,还有竹(简)木(牍)。在我中华民族文明史上,应用简、牍当作书写材料的时代,上可追溯到春秋战国,中期盛行于秦汉之际,下至魏晋时期。即使到了广泛应用纸张之后,丝帛仍然被人们使用,至今流风犹在。

汉帛书的书写年代

二十世纪七十年代,1972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中,出土了大量的帛书墨迹,给中华汉字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古老而新颖的活的史料。据出土墨迹实物考证,马王堆汉帛书的书写年代,应在汉高祖十一年至汉文帝十二年之间(即公元前196年至168年),距今已有二千二百多年。帛书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,直至汉隶的成熟和定型,足有三百年之久。

汉帛书 伯乐

汉帛书的史料价值

以往我们对汉字书体形成的研究和认识,一直沿用着“篆变隶,隶变楷,楷变行,行变草”这一演变次序。但自马王堆汉帛书墨迹实物出土之后,却发现这一推论,除篆变隶是正确论断之外,其他三种书体相互演变的论断,都是谬误的推测。史料证明:汉帛书的文字墨迹中,篆、隶、楷、行、草五体兼备;楷、行、草诸书体的笔势形态有大量的萌芽出现。由此可知:隶、楷、行、草诸书体不是相互渐变,而是同源于篆,是篆向隶演变阶段同期进行的,只不过帛书的演变完成的快些,而其他各书体的成熟、完善和定型时代,有先后不同罢了。

汉帛书 养拙

汉帛的出土,改变了人们以往对汉字书体形成的认识,得出了正确的答案,还了书法历史的本来面目,确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盛事。

汉帛书 道不自器

汉帛书的艺术特色

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大量帛书史料,按其结体、用笔的体势特点,可分为前后三个发展阶段,即三个不同时期。由于年代不同,书写者不同,文字内容不同,其风格特点也各不相同。三个不同时期的帛书,一般分为三大类:

第一类为早期帛书:篆隶。
第二类为中期帛书:古隶。
第三类为晚期帛书:汉隶。

早期帛书之所以称之为篆隶,是按其“篆形隶势”而定名。其结体所具有较多的隶书形态,其笔势波变丰富,章法茂密,大气磅礴。

汉帛书 八风吹不动

中期帛书为古隶旧貌。其字体结构明显的反映了隶变的痕迹,其中许多篆书的转折笔势不见了。换成了带有波势的横笔(如“有”、“若”等字中的横画)。其字形减少了纵向取势,而多趋于方正取势。出现了点、横、波、磔等隶书基本笔法。笔画粗细相间,方圆并用,章法则欹斜正侧,参差错落,挥洒自如。具有随意可人的姿态和朴拙高古的神韵。已是隶书的趋势比较鲜明的古隶书体。

汉帛书 博雅

晚期帛书,其字形体势已是比较规范和成熟的汉隶了。于古隶相比又有许多新的变化。其一:字型大都趋于扁平,构成比较规范,用笔也很有规律。其二:横画切锋重入,呈方笔体势,撇、捺,左波、右磔。相当成熟而固定。其三:线条以方折为主,篆书线条圆转的体势完全消失。可以说是比较成熟的汉隶了。这个时期的帛书,点、横、波、磔都有了成熟的规律,笔画之间肥瘦相间,张敛避让,各得其宜,章法有序,隽秀规整。

汉帛书 山色不随春老

汉帛书的风格特点

篆隶的风格特点为:“以肥钝圆拙之笔,表欹侧错落之姿。”

古隶的风格特点是:横画伸长、略带震颤,以方笔为主,方圆并用。字形修长舒展,风格雄健俊逸。笔道纵横,流利豪放,横如剑出,竖似枪收,散点秀媚、横折有雄毅之态,波则内敛蓄势,磔则外张奔放,结体谨严,章法茂密,用笔沉着。

汉隶的特征是字型扁平,蚕头燕尾并用,左波右磔对比强烈,笔道方劲,伸敛自如,横平挑钩,隶法谨严,其章法行距渐紧,字距拉开,整齐匀称,是一种基本定型的汉隶书体。

汉帛书 不能尽莫材

概括汉帛书的风格特点是:

厚重朴拙,雄健俊逸
灵动舒展,流利豪放
用笔沉着,秀逸刚劲
笔力体势,富于变化

其笔势章法的特点是:

切锋重入,方起尖收
方折为主,长短相聚
横如剑出,竖如枪收
散点修媚,横折雄毅
波敛蓄势,磔张奔放
分行布白,整齐有序
参差错落,疏密有致
章法茂密,整齐划一

汉帛书 博览广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