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苦索斋墨韵》序

谷志科 作

篆书 福寿康乐

相识近十年

我和鹤龄先生相识近十年,真正全面认识则经历了一个过程。我先是认识了他的“字”,在邢台市的大街上看到他写的一些牌匾,在朋友家中看到墙上挂的他的书法,在装裱部和收藏者柜里看到他的作品。鹤龄先生的书法古朴淳雅,端庄凝重,潇洒流畅,刚劲隽美,字里行间透出书法家的深厚功底,每每看到,皆被深深吸引,由此而产生对鹤龄先生的崇敬。

大概是我们的一种缘份,1994年我搬新家,正好与鹤龄先生相邻,两家住的楼并排,中间仅隔一条小街,我先是慕名拜访,后是来往频繁,再是讨教书法,索要作品,以致经常在一起谈书法,并议及人生世事。鹤龄先生为人谦和,待人热诚,教人耐心,我们交往甚多,交流甚多。在长时期的接触中,不仅领略了鹤龄先生的书法,而且了解了他的身世,他的坎坷人生,他的为人处事,他的艺术修养和造诣,体味到了他的人品和书品。

汉帛书 敦厚周慎

聪慧自励

鹤龄先生是个历尽艰辛之人。他家境贫寒,日本投降后至全国解放前,才有幸上了三年小学,13岁失学当了学徒,凭个人聪慧,刻苦自励,熟读古文诗词,摹写大量碑帖,诗词歌赋,真草隶篆成了他每日的必修课程,靠辛勤耕耘,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。十六岁时他被上海联群话剧团选中。在剧团,排演之余攻读了大量戏曲专著,凭着锲而不舍的精神、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勤奋好学的态度,在编剧、导演、表演、舞台装置、灯光布景、音乐效果等方面皆能得心应手。二十世纪五十年代,他先后创作、改编现代剧和历史剧五十余部,独立导演舞台剧五十多出,创作上得到了郭沫若、田汉、乔羽、贺敬之等诸多专家的亲教和指导。

七十年代初从事工会工作,主持编辑事务和群众文化活动,利用业余时间,接受并完成了全国重点社科研究项目“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”的征集和编纂任务,超负荷工作达六年之久,头发全白,先后主编了百万字的《邢台市故事卷》上下集,编著了十五万字的《周公与桃花女》和《郭守敬的故事》等多部作品,并获得省和国家多项奖励。“文革”期间,他被诬为“文艺黑线人物”而遭到迫害,被关进牛棚。在这种境状下,鹤龄先生没有停止“工作”,他用小楷规规矩矩地把《毛泽东选集》一至四卷通抄了三遍。粉碎“四人帮”后,鹤龄先生又以满腔的热情积极投身到群众性文化活动中去。

张鹤龄 书法创作

鹤龄先生是个多才多艺之人。鹤龄先生十分聪明,极为勤奋,又有着执著的追求,加之广泛涉猎,矢志不移,而成为多才多艺之人。他有着深厚的文学修养,精于编导,能诗善文,兼长书法。除前述文学专著外,还创作古体诗词百余篇,为各地名胜古迹书写匾额、楹联二十多件,出版了自己多年从事书法创作和教学体验总结的《书法三字经》等等。

追求创新

鹤龄先生是个不懈追求和不断创新之人。习练书法是他的生活,是他的生存方式,是他的乐趣,是他的嗜好,更是他的追求。无论是盛夏还是寒冬,他坚持每天练字数小时。他对书法艺术的态度十分严谨,一丝不苟。应该说,他的真、草、隶、篆、行都有了相当的功力,但他不吃“老本”,刻意追求,锐意创新,不断进取。近年来尤在帛书上下了苦功,出了成果。

汉帛书 君子

1972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,出土了大量的帛书墨迹,汉帛书古拙高雅,雄健俊逸,鹤龄先生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。1998年有一次我去北京,遵鹤龄先生之嘱,买回一本《马王堆帛书艺术》,自此,他日夜研读,爱不释手。马王堆出土的汉帛书,按其结体、用笔的体势特点,分为三个发展阶段,即三个不同时期,这三个时期的帛书分为早期的篆隶、中期的古隶、晚期的汉隶,其风格特点有所不同。鹤龄先生尝试着把三个不同时期的汉帛书进行一些取舍和融化,使其既是汉帛书的笔势,形态,又不拘泥于某一时期的汉帛书,从而形成了自己的帛书风格。他把近年来的研究体会和成果编成了几句顺口溜:

我学汉帛书,师古不泥古。
篆隶为基点,体势古为主。
结体有取舍,行距均密疏。
轻重与粗细,对此要自如。
逆入力涩行,兼溶楷行书。
用笔应灵活,波折须长粗。
点画多动感,交叉处圆弧。
学古不乖时,趋今不流俗。

“阳春白雪,和者众多”

鹤龄先生的帛书深受人们的喜爱和好评,被许多爱好者和收藏家收藏,并流往海外,还有不少的爱好者向鹤龄先生学习汉帛书。正所谓“阳春白雪,和者众多”。

愿鹤龄先生继续追求,不断创新!

愿鹤龄先生艺术青春永驻!

谷志科, 邢台学院党委书记 教授, 2003年12月

甲骨文 团扇